一小坨

什么都有,什么都没有。随便记记,随便看看。

© 一小坨

Powered by LOFTER

随手传几张好了。

以及,想到哪儿写哪。

在北京的第七年,才第一次去故宫,说起来也是汗颜。但似乎总能给自己找到借口。比如,前四年在郊区,跑到故宫都要下午了;比如其实我是在等雪后的故宫;比如我在等小黄来实现陪我逛的约定。故宫在我心中太过重要,总想着做好了功课再来,多看点建筑的书,多了解历史什么。然而还是这么赤手空拳的来了。

事先在网上预订了门票的好处是不明在售票处排长队了,直接刷了身份证就能进。缺点就是没有票根。

人并没有想象得多。虽然总有前仆后继的旅行团。一开始还跟着蹭导游解说,后来想想,还是买了个解说机,事实证明,这个真的非常需要。

我的路线是沿着中轴把几个大殿走完,从御花园进入西六宫,逛完钟表馆和珍宝馆。然后回到御花园逛东六宫。东西六宫都有好几处暂停开放。方向感差如我其实在经过御花园至少4次,经过神武门至少3次。

全程几乎处于“哇,好漂亮!”“哇,太厉害了!”这样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状态。

可能是前阵子刚看过以前做的读书笔记,脑子里浮现出《重力小丑》里的话,“不管是什么时代,人类都不可能继承上一代的想象力,所以,每一次每一次,艺术家都要拼命地绞尽脑汁。所以艺术并不是可以进化的东西。”

古人们真是会玩啊。止于建筑上、器具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流溢出了科学和美。

以前读过楼庆西的《中国小品建筑十讲》,多少会对房檐上的走兽、须弥座、影壁之类的有些在意,感觉能叫上名字了,都是熟人。但故宫建筑群本身体量大,单想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就把从整体到局部都摸个透,是万万做不到的。同样还用一些吃穿用度相关的东西。最后我也就放弃这种无谓的挣扎,把自己交给讲解机。

相机早早就没电了,手机忘带充电宝,也很快偃旗息鼓了。按照以前相机没电就不想逛的习惯我不到中午就可以出去了,感谢讲解机!让我想努力把内容都听一遍,才督促我走完。

一个人带着讲解机也有一个人的好处,可以更专注于欣赏眼前景物本身,而非自身。同时手机没电,也让自己可以彻底投身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行进也比过去快很多。当然和朋友一起玩也有一起玩的乐趣,可以分享觉得美的地方,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大概是这个意思,也可以拍出许多到此一游的纪念。想起牛奶离开北京前,因为时间原因,我们只在景山公园俯瞰过故宫,当时还因为身边有个歪国仁用自拍杆觉得这东西终于见到实物了有点新鲜。然而今天踏入故宫,感觉我要淹没在自拍杆中了。随处可见的自拍杆堪比当年的单反。

特别喜欢的是钟表馆,虽然里面陈列的大多数并不是中国人的创造。首先是钟表可以做的这么大而精致。第二,可以如此有创意,比如没有时针分针秒针,每根针由一个小人转圈来实现,小人中指针停留的位置就是目前的时刻。第三,可以如此精确,比如一个钟的最下面一次是个写字的人,启动机关,他可以端正的写出八个字。发现自己还尤其喜欢法国钟表,用色虽然少(三种左右),缺不失华美,反而显得端庄稳重。再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观中国的钟表,发现在吸收国外经验和技术的同时,在色彩上也不求繁多,反倒是简单的集中颜色搭配,衬出了高贵感。觉得要做到如此也是需要一定的境界。化繁为简返璞归真。

在珍宝馆里看玉石之类的器具时也会有强烈的感觉,真正厉害的作品是顺着材料本身的发展,比如根据颜色的变化相应设计造型或图案,或者就留住它本真的色彩变化,更添流动的美感。看完觉得古人们真的太会玩儿了,这样的品味和格调,果然是贵族人的生活啊。

瓷器和青铜器展因为前几天刚去过国博,所以没有认真看。最后去的是武英殿,里面在展出第一期的书画。虽然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觉得太厉害了,不愧是大家,想练字,想学画画。(以后我有孩子了,要让ta去练书法学画画)

从8点多一直走到4点半,感觉真的是腿都不听使唤了。写了一晚上明信片,有种我终于快要离开北京的实感。还是有点舍不得北京的古建筑的。

哎。睡了。

评论
2015-06-23